首页 > 实时讯息 >

乌兰章古村育苗棚里孕育金色希望

2025-04-13 08:04:00

4月8日,在通辽市奈曼旗八仙筒镇乌兰章古村的田间地头,农田深松深翻后露出湿润的泥土,沟渠中的水汩汩流淌,行道树已绽放出丝丝绿意。村里,家家户户的院落中都支起了育秧棚,大家都在为育苗而忙碌,为全年丰收打好基础。

作为水稻种植大村,乌兰章古村的大米远近闻名。四月开展的育秧工作是种出好水稻的关键。记者来到种植大户祝庆玲家的育秧棚,看到育秧机“吞”入育秧盘后,很快便“吐”出整齐的育秧盘,工人们手脚麻利地搬运、摆盘,一派繁忙景象。

祝庆玲介绍,育秧机上方的3个箱子,两侧装入泥土,中间装入种子,育秧盘从机器前端进入,经过自动铺土、播种、覆土等工序,不到1分钟,一个完整的育秧盘就“诞生”了。今年,她家共育苗1.9万盘,可满足600多亩稻田的栽种需求。这些秧苗将在40天后“搬家”到大田里,5月中旬即可插秧。

“苗育好,收成才能好,就连用什么土都很有讲究。”祝庆玲说。为了让水稻秧苗在出芽过程中吸收到足够的营养,她专门从黑龙江引进了肥力极高的黑土,与当地沙土混合在一起形成育苗基质土,育出的苗不仅根茎强壮,而且能够适应当地的土壤环境。

今年,乌兰章古村水稻种植面积达1.4万亩,辐射带动了周边很多村屯。本村村民通常都是自己育苗,但部分外村农户因技术或人力限制,更愿意从专业育苗户手中购买秧苗。祝庆玲正是看准了这一市场需求,从6年前便开始为周边村民提供育苗服务。

“我家今年计划种100多亩水稻,剩下的苗都卖给附近村民,一盘收7块钱。”祝庆玲算了一笔账,今年她新增了一个育苗棚,光卖育秧盘的毛收入预计能达到10万元。除了经济效益,她还特别注重品种的选择。“我今年更换了新品种,虽然生长期长一些,但口感好、市场认可度高,不愁卖。”

乌兰章古村的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种产销”一条龙产业链。水稻成熟后,直接在本村加工、包装,并通过线上线下渠道销往各地。这种模式既保证了稻米品质,又提高了农户的收益。近年来,该村积极推广机械化育苗、插秧、收割,科学选种,并定期邀请农技专家上门指导,村民们也经常到外地学习种植技术,水稻产量和品质稳步提升,村民们的腰包也越来越鼓。(记者 鲍庆胜 通讯员 杨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