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台江县革一镇:“枇杷小镇”闯出山地农业新路径

2025-03-31 15:05:00

春日的阳光洒在黔东南台江县革一镇的群山之间,辣椒苗盘泛着新绿,梨花如雪覆满枝头,枇杷林间青果初结。这个曾经以传统种植为主的山区小镇,如今正以特色农业为突破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探索出一条组织创新、科技赋能、三产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

组织引领聚合力

3月27日,走进台江县革一镇辣椒育苗基地,一盘盘辣椒苗长势喜人。“我们的辣椒苗通过机植栽培,利用水肥一体育苗技术,实现保湿、保肥的效果,保证了蔬菜苗的品质。”基地负责人杨德华介绍道。

台江县革一镇辣椒育苗基地

54岁的村民张桥九一边摆弄着育苗盘一边感慨:“以前各家各户自己育苗,成活率不到七成,现在跟着合作社干,技术、销路全不用愁。”这一转变的背后,是革一镇推行的“党支部+合作社+基地+村民”模式。革一村党支部书记韩化军介绍,通过党支部牵头整合土地、资金和技术资源,村民以入股形式参与分红,去年户均增收2000多元。

台江县革一镇辣椒育苗基地的辣椒苗长势喜人

这种组织创新的能量在枇杷产业中体现得更为明显。新江村将30年种植经验与现代市场思维结合,由党支部牵头成立枇杷农商会,引入电商顾问完善产业链。“2023年我们线上卖了80万斤枇杷,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新江村副主任杨家辉指着挂满青果的枇杷林说。数据显示,该村通过“反租倒包”“枇杷+林下经济”等模式,带动300余户村民实现“土地流转得租金、务工得薪金、入股得股金”,2024年村集体经济突破百万元。

台江县革一镇辣椒育苗基地培育的辣椒苗长势喜人

组织形式的变革还体现在帮扶上。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扶持、抱团发展等方式,革一镇建成枇杷加工厂、辣椒加工厂等,成立台江县田坝村生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蔬菜大棚155个,为村民提供了长期就业机会,人均年增收超过2万元;种植枇杷产业3.15万亩,年产量140余万斤,销售额高达1500余万元,当地农户户均增收3500余元。此外,革一镇还积极发展食用菌、中药材和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产业发展集群。

传统农业装上“智慧芯”

在革一镇蔬菜大棚育苗基地的智能化大棚里,基地负责人杨德华正在调试新安装的滴灌控制开关。“过去靠经验育苗,现在靠科技说话。”他指着大棚里正在输送营养液的滴头解释。通过科学调控,辣椒苗成活率从70%跃升至95%,每亩成本降低300元。

台江县革一镇智能化大棚里,正在进行滴灌的小瓜苗长势喜人

科技的力量在金秋梨产业中催生出更深刻的变革。种植大户杨昌胜的200亩梨园里,每棵树都精细化管理,结果后每一颗果子都必须穿上“新衣”。他说:“在农技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定期对果园进行疏花疏果、除草、施肥、套袋、喷药,每个环节都按标准执行。去年金秋梨每亩产量达1200公斤,产值达到4500元。”通过科学种植,使商品果率提升至85%。而在枇杷产业链上,分拣包装可实现果径分级,次级果经过深加工变成果酒、果膏,附加值提升5倍。

台江县革一镇小农场金秋梨种植园

更令人振奋的是“新农人”群体的崛起。30岁的杨家辉放弃城市工作,回乡发展枇杷种植,引导农户抱团发展。“我们通过电商、举行枇杷节、邀请网红线上带货等,让‘革一枇杷’走进出台江,走进全国。” 目前,全镇培育出17名农村电商带头人,科技特派员与“土专家”结对帮扶,让科技创新在田间地头扎根。

绿水青山走出“增值路”

站在革一镇小农场金秋梨基地观景台上,蜿蜒的采摘步道穿过如雪梨花,春光独好。“我们要让游客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台江县革一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伍献辉心中的蓝图正在成为现实。通过配套建设14000平方米产业路、680米观光步道,昔日的荒山坡变成农旅融合示范区。

革一镇小农场金秋梨种植园里额梨花盛开

在新江村枇杷种植园,三产融合的探索更具想象力。新江村将枇杷林与西瓜、豆类套种,土地复种指数提高30%;建成的果酒加工线使亩均收益增加2000元;举办的“枇杷文化节”吸引游客体验采摘、果酱制作,实现“一棵树吃干榨净”。村民杨么青算着新账本:“现在光是在果园打工,一年就能挣2万,还有土地租金和分红,日子越来越红火”。

革一镇新江村清水江沿岸的枇杷种植园

革一镇新江村清水江沿岸的枇杷种植园枝头结满青果

生态优势正在转化为经济优势。清水江畔的千亩枇杷林推行有机模式,化肥农药减量30%。获得绿色食品认证的革一枇杷,价格比普通产品高20%。“今年的梨园刚开花,就已经来了十几波人了,说要体验‘看得见的绿色’。”金秋梨种植户杨昌胜感慨道。

记者手记:

在革一镇的田间地头,乡村振兴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为育苗盘里的新芽、梨花丛中的笑脸、枇杷林间的笑语。这里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找准党建引领的“核心点”、科技赋能的“突破点”、三产融合的“增长点”,就能让传统农业乡镇实现“三级跳”。当组织创新凝聚人心、科技武装提升效益、生态红利反哺产业,乡村振兴便不再是遥远的愿景,而是可触摸的现实。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每一株作物的生长都在书写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

文/图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正海

编辑 欧阳章杰

二审 安通

三审 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