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要求女儿“常回家看看” 法官温情调解 35年家庭积怨“破冰”
“常回家看看”不仅是歌词中的一句叮嘱,更是千百年来,所有父母对子女的期盼。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现实的问题、琐碎的矛盾,往往让亲情变得疏离。近日,江苏邳州法院成功调解了一起赡养纠纷案件,法官用温情与智慧,让一对父女持续了35年的积怨“破冰”,父亲主动撤诉,女儿也终于承诺,要“常回家看看”。
一场赡养纠纷 揭开一段亲情裂痕
原告吴大爷与妻子婚后育有二子一女,后长子夭折。1995年,妻子与吴大爷离婚后,带走儿子、女儿离家生活,吴大爷一直独居。已经70多岁的吴大爷,身体每况愈下,前几年又因眼睛受伤几近失明。多年来,只有儿子不时回家探望、照顾父亲。
这几年,吴大爷时常后悔年轻时对家庭的伤害,对35年未见的女儿十分想念。他曾多次联系到女儿,希望对方能回家看望他。然而,女儿态度冷漠,一直表示拒绝。
无奈之下,吴大爷将女儿告上法庭,要求其每月支付赡养费600元,每两个月来看望一次,每个月打电话问候一次,如果生病住院,希望女儿能和儿子一起照顾他。
法官温情调解 35年家庭积怨“破冰”
面对这场因亲情疏离引发的纠纷,邳州法院承办法官在诉前沟通中,发现吴大爷情绪激动,哽咽着说:“我不是真想向她要钱,我只是真的想她,想让她来看看我,陪我说说话……”
承办法官决定从情感入手,解开父女之间的心结。通过耐心倾听双方的心声,法官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吴大爷的真实意思并非向女儿索要赡养费,只是想通过这种途径,“逼迫”女儿来看望他;而女儿也有自己的心结,她表示当年父母离婚时她才14岁,后来跟随母亲在外地生活多年,因为父母之间的矛盾,导致父女双方35年未见面,已没有任何感情交流,对父亲也很陌生,所以不愿意来看望。
针对双方之间的特殊情况,承办法官决定分头沟通,采取相对缓和的调解尽力修护双方的亲情。
法官表示理解女儿目前对父亲的复杂感情,但也告诉她,父母双方的矛盾是夫妻之间的问题,不能成为父女之间感情的阻碍。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老父亲现在年事已高,且双目失明,还一心牵挂着她,她的一句关心,一个电话对老父亲来说都抵千金。同时,法官也劝慰吴大爷,女儿也有自己的难处,父母之间的问题对她的伤害很大,要多一点耐心。
在一次次诚恳的交流中,女儿的心结慢慢被打开,特别是听到父亲隔三差五就一人在家中哭泣,责怪自己当年对孩子的伤害时,女儿终于“破防”了。她流着泪告诉法官,她保证会经常回家看望父亲。法官告诉吴大爷这一消息时,老人泪洒当场。
父亲主动撤诉 女儿时隔35年再度回家
很快,吴大爷主动到法院表示要撤诉,不需要女儿支付赡养费。几天后,女儿带着一大包礼品,回到了阔别35年的家中,在法官的见证下,父母俩相拥而泣。
法官表示,赡养纠纷的背后,往往是亲情的缺失与沟通的不足。法律可以解决纠纷,但无法替代亲情的温暖。希望每一位子女都能“常回家看看”,用陪伴与关怀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也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多理解子女的不易,用包容与体谅守护家庭的和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 记者 马志亚 通讯员 陈楠 王卓敏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