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万元!青岛这群妈妈用绳艺编织新生活
月入万元,“妈妈岗”编织新生活
市北区的张玉花用蜡绳编织的手工艺品受青睐 通过技能劳动实现再就业
宝妈们通过新形态就业平台,找到时间自由的灵活性就业岗位,是青岛市“社区微业”的一个缩影。在“妈妈岗”上通过技能劳动实现再就业,让平凡普通的她们同样闪光发热,绘就美好生活图景。在市北区洛阳路街道周口路社区,手工技能老师张玉花利用一根小小的蜡绳“穿针引线”,依托街道社区搭建的“就享家”平台和木兰再就业手工作坊,不仅让她这个全职宝妈实现月收入过万元,也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带动更多社区姐妹通过学技能再就业。
为助力全职妈妈再就业,青岛市推行“妈妈岗”创新做法,广泛征集、发布上班灵活、工作弹性、有质量有温度的适合“宝妈”等群体的就业岗位,去年发布了首批“妈妈岗”用人单位目录。

张玉花(中)教学员编织手工艺品。
从传承技艺到弘扬艺术魅力
4月8日,记者来到洛阳路街道周口路社区,对社区许多宝妈们来说,这是每周最期待的星期二。从去年以来,每个周二,她们都会早早从家中来到周口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木兰再就业手工作坊,这里不仅有姐妹相聚的惬意放松,更有让大家通过指尖技艺学技能、增本领、赚收入的“彩色密码”。
推门而入,木兰再就业手工作坊内两张工作台被精美的编织手工艺品环绕,展示架上有精美的蜡线挂饰、主题摆件等,全都出自社区手工技能老师张玉花和她的学员们之手。“像这样,把我们手中的九股蜡线绳绕着不断打结,注意力度要一致,最好稍微紧一点,这样做出来的莲花瓣才好看、立体。”技能课堂上,张玉花正手指灵活翻转,在机器上一边演示一边教授现场10余位学员学习,手工操作过程虽然看似简单,但需要耐心和细心。别看只是两厘米左右长的一片莲花瓣,也要聚精会神做两个小时才能编织完成。
一个形状饱满美观的莲花造型有三层,每层五六个花瓣,构成了一件精美的莲花绳结车挂的主体部分,其他的每个小部分也有讲究,全部是手工完成。张玉花告诉记者,像这样一款绳结挂饰,寓意吉祥,精致美观,售价399元,每个月能卖出十几个,是比较畅销的产品。在她面前,还放置着一个令人爱不释手的绳艺莲花盆景摆件,荷花、荷叶的工艺更为复杂,花费的时间心血更多,即使是像她这样的“老手”,往往也要花上半个月才能做出一件。“这盆摆件的售价是2000元,每个月最少能卖出一件,因为难度相对高,现在学员姐妹们还做不了,但小巧简易的手绳容易上手,大家能做出来不少,每月卖出的就不计其数了。”谈到收益,张玉花的脸上情不自禁露出笑容,通过双手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不仅传承绳结技艺,弘扬传统艺术魅力,更让她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享受到家门口就业的温暖。

张玉花编织的手工艺品。
从全职宝妈到月入万元
张玉花今年44岁,十几年前,她在青岛一家商场做珠宝销售工作,心灵手巧的她最喜欢帮消费者编些手绳手链,看着绳子在手中变幻出各种精美的形状,很是好奇和喜爱。“有了孩子后,工作和照顾家庭的任务都重了,孩子爸爸经常到外地出差,我一开始没办法就把商场的工作辞了。”张玉花告诉记者,一段时间的全职宝妈生活让她不仅疲惫灰心,更感受到经济压力。“是对结绳技艺的感情和热爱,让我又对未来充满了美好憧憬。我从网上、书上翻阅编织类相关的视频、资料,开始自学、研究,想试试能不能通过这份手工技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价值。”张玉花说。
2013年,随着全家买上一套经济适用房,张玉花搬进了洛阳路街道周口路社区,每天送完孩子上学后,她便在家里从最简单的中国结开始,自学绳艺编织,慢慢独创了蜡绳莲花造型。“编织的东西多了之后,我便琢磨到外面摆摊销售。”张玉花坦言,“那时候虽然赚不到太多钱,但我一直坚持着这门手艺,并且因此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姐妹。”通过在外面摆摊,张玉花让周围社区居民都认识了她,有兴趣的邻居们也会主动到她家上门学习,张玉花总是大方地分享、交流。
转折发生在近年来市北区大力开展“社区微业”行动,建立“区-街-社区-网格”为载体的四级公共就业服务矩阵,开辟灵活就业新渠道,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为社区居民创造了更多就业新机会。“我了解到全市打造的‘就享家’服务品牌,街道和社区的‘就享家’乐业服务站,鼓励灵活就业的人群能实现‘家门口’就业。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都对我的技艺非常支持,提供了很多帮助,更专门拿出一间宽敞的房间设立木兰再就业手工作坊,让我来当老师公益教授社区姐妹们一起学习编织技巧,一起拓宽销路,这让我月收入过万元。”张玉花高兴地说。
“以前在家闲着,现在靠编手链贴补家用,生活充实多了。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时间,随时来社区学习,特别方便。”采访中,木兰再就业手工作坊的学员们这样说。

张玉花编织的手工艺品。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学员掌握了技能,如何为她们的作品找到销路?张玉花告诉记者,过去仅能依靠个人的朋友圈,现在则更多地有了街道和社区的帮扶支持。例如,通过社区牵头组织和多次对接,工坊成功与一家工艺品公司达成合作,按照“企业发单+按需生产”模式,让宝妈们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增收。借助线上销售渠道,她们的手工艺品也销售到全国各地,要求定制产品的电话越来越多,赢得了很多客户的认可和点赞。
通过构建“公益培训+志愿帮扶+市场对接”模式,设立“妈妈岗”弹性就业岗位,目前木兰再就业手工作坊已带动近30名宝妈掌握绳艺技能,作品通过社区渠道进行销售,实现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转变。37岁的周女士便是受益者之一,她每月靠此增收2000元,“我自己能独立编手链、项链,也会辅助张老师编一些挂饰,每次做得不好时,都能及时请教张老师和团队里手艺更好的姐妹。在这里学技能、增收入,感觉很开心。”周女士说道。90后社区居民刘女士进入工坊学习几个月时间,白天将孩子送进幼儿园后,她会积极练习编织技巧或者发现更多销售机遇。她认为,这份“妈妈岗”点燃了她对艺术的热爱,更为全职妈妈们提供了自我成长、不断优秀、实现价值的舞台。
张玉花不仅为学员们公益授课,在社区的组织带动下,她也带着工坊的姐妹们一起将非遗绳艺课堂延伸到家家户户,或搬进楼宇、走进企业,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社区依托“星耀助老会”平台,邀请独居、孤寡老人参与手工课程,用指尖互动疗愈心灵。68岁的王阿姨在老伴去世后长期独居,加入扭扭棒培训班后,她不仅学会了制作百合、海棠等花卉,更在课堂交流中结识了新朋友。“以前整天对着空屋子发呆,现在每周盼着上课,和姐妹们边做手工边唠家常,心里敞亮多了。”王阿姨的转变,正是社区“以技能促社交”理念的缩影。针对新就业群体,张玉花带领学员将课堂作品转化为关怀行动,在今年“学雷锋”活动中,她们制作的扭扭棒花卉被赠予女性快递员,一位收到礼物的快递员红着眼眶说:“每天奔波送件,没想到社区还惦记着我们。”
/心声 /
打造绳艺品牌
奔向美好生活
一根扭扭棒、一条蜡绳、一双巧手,家门口就业的手工作坊“妈妈岗”被注入了更多民生温度。社区吸引了辖区企业为员工开设兴趣班,让传统手艺走进楼宇,形成“文化传承+技能增值”的双向循环。面向青少年群体,社区与高校合作开设了“非遗小课堂”,大学生们也在张玉花指导下制作绳编书签、主题摆件等,他们的作品又作为爱心礼物赠予社区老人。
有了木兰再就业手工作坊的温馨“阵地”,张玉花更用心地丰富绳艺特色,既在线下与众多“妈妈们”交流切磋,也在线上录制公益课程供更多人学习了解。她们以女性的坚韧、细腻和持之以恒,用一条蜡线串起新就业群体多元就业图景,让小小手工作坊成为居民再就业的“孵化器”、社区温情的“传送带”。张玉花计划,未来能打造自己的绳艺品牌,也能带领更多姐妹持续学习深入钻研,不断提升自我能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绽放光彩,为更多人带来改变生活的可能。(撰稿摄影青岛早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健 实习生 纪宣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