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球热到城市IP 南沙如何打造湾区体育运动新高地?


2024年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现场。

2024年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现场,南沙国际网球中心座无虚席。
4月27日至5月4日期间,2025广州南沙国际网球挑战赛又将在南沙国际网球中心举行,这是南沙连续第三年迎来ATP挑战赛的举办,届时将有超过65名世界级球员参赛。
今年以来,南沙网球热度有增无减。新年伊始,ITF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J60)、全国青少年网球积分排名赛暨中国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在南沙顺利落下帷幕;广州市第十九届青少年运动会网球比赛上,主场作战的南沙队表现优异,金牌数、奖牌数均位列第一名,奖牌总数和团体总分均创历史新高。在今年下半年,2025年第十五届全运会(以下简称全运会)网球群众组赛事将在南沙正式举办,此外南沙区还将继续申办WTA广州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
一系列国内外重磅赛事落户南沙并非偶然。近年来,南沙区立足打造网球特色强区,湾区体育运动新高地,积极探索培育体育发展新动能。南沙区相关负责人表示,网球这项运动已刻进南沙的DNA里,随着全运会的到来,南沙也将以此为契机,持续提升网球等体育产业配套,以更加贴心的服务,更加良好的竞赛环境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体事业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
2024年,南沙区承办了国际国内29项网球赛事,包含了ATP、WTA和ITF旗下赛事,实现了三大国际网球组织赛事“全满贯”。
2024年,南沙输送队员在广东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为广州市夺得2金4银3铜,占了广州市总奖牌数量的二分之一。
一年承办29项国际国内赛事
实现三大国际网球组织赛事“全满贯”
过去的一年,南沙区承办了国际国内29项网球赛事,包含了ATP、WTA和ITF旗下赛事,实现了三大国际网球组织赛事“全满贯”。
南沙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引进国际化体育赛事是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南沙方案》的重要举措。通过赛事平台集聚人气,带动文、商、旅、体产业联动发展,进一步构建南沙国际交往新平台,为区域建设注入活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也为南沙塑造“国际体育名城”形象提供了契机。
为进一步办好国际赛事,南沙在硬件配套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持续下功夫。就在不久前,历经数月升级改造的南沙体育馆已全面完工并通过验收,南沙国际网球中心则在原有18片网球场基础上新增6片室外硬地球场和3片室内硬地场,扩建完成后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标准球场最多的网球中心。值得一提的是,中心还拥有4片风雨红土场、2片室外红土场,是大湾区数量最多、标准最高的红土赛场。广州南泰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泰文体)相关负责人介绍,现阶段还在谋划建设南沙国际网球基地,为高水平竞技提供优质保障。
作为广州市发展最快的区域之一,南沙自2005年设区以来,人口从不足30万增长至如今管理人口超120万,城市能级持续跃升,体育和文旅消费需求快速释放。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南沙区政府积极响应“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将网球运动作为突破口,推动体育强区建设。据了解,南沙国际网球中心采取PPP项目建设模式,由企业出资建设并市场化运作,政府在政策、资源等方面全力支持,充分激发企业活力。2023年首次引进ATP、WTA等国内外重磅赛事,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仅2024年,南沙国际网球中心共举办29项赛事,包括4项国际赛事,3项全国性赛事等,形成以国际赛事为引领,全国及粤港澳大湾区品牌赛事为主力,以其他赛事为补充,做到月月有大赛、每周有赛事。
从职业比赛到全民运动
硬件配套与人才培养双管齐下
据艾媒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网球运动人数达到2381万,较2023年增长10.2%,预计在2029年突破3000万;2024年中国网球运动市场规模将达到367.5亿元,较2023年增长14.4%,预计2029年可达624.9亿元。
在南沙区内,网球运动人口也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青训、网球产业水平逐步提高。南沙国际网球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各项赛事,在市民群众中也刮起了“网球热”“体育热”旋风,让网球运动逐渐从专业赛事走向全民普及。
记者观察发现,近年来,南沙区科学布局网点学校和训练基地项目,在兼顾新兴和传统项目发展的同时,确保训练项目与学校特色相结合,提高了训练效率和质量。并创新推行“无围墙”业余体校管理模式,促进竞技体育改革发展。首批设立30个训练基地网点学校和7个项目训练基地,与广东省二沙体育训练中心共建省级高水平网球队,与横沥镇区楚良足球青训基地共建足球青训队伍,与篮球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协会联动,与镇街政府、学校、社区合作,覆盖广泛的选拔网络,在镇街定期组织选拔赛发掘有潜力的体育苗子,构建起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在WTA广网、ATP挑战赛等国际职业赛事及全国青少年比赛等多个赛事助推下,区内逐步建立起“高端赛事+青训孵化+群众参与+配套消费”全链条运营体系。
目前,南沙网球等体育运动的推广已逐步覆盖不同年龄层,网球培训形式也逐步多样化,通过开展网球进幼儿园、中小学等以及各类成人网球培训,大力推广网球运动。数据显示,2024年,共有1355名学员在网球中心报名培训,较前一年的网球学员人数同比增长58.48%,参与网球运动的人口呈几何式增长,低龄网球人口大幅度增加。通过举办南沙区中小学生网球比赛等方式,在区内形成打网球、学网球的新风潮。
在加强职业培训合作方面,南沙网球中心引进西班牙的网球培训体系并成立钧泰国际网球学院,面向大湾区及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少年网球选手展开培训。在南沙区的大力支持下,打通校企合作渠道,为外地来到南沙参与培训的优秀青少年选手解决读书等问题。
正是在职业化与全民化的推动下,南沙区在近两年市青少年锦标赛的成绩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2024年,南沙区注册队员获得了全国网球冠军的有5人12人次。南沙区青少年网球队在广州市青少年网球锦标赛金牌数位列第一;南沙输送队员在广东省青少年网球锦标赛为广州市夺得2金4银3铜,占了广州市总奖牌数量的二分之一。
此外,南沙区内的体育配套持续完善,到今年1月,南沙区体育场地总面积为407.8万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已覆盖现状居住用地的100%,能够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运动需求。通过振兴足球、篮球以及排球“三大球”,区镇村形成三级联动,合力打造具有群众性、草根性、持续性的赛事,擦亮南沙特色群众体育IP品牌名片。
网球热潮下的南沙
赛事带动票房超3倍增长
2024年夏天,郑钦文获得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金牌,让网球运动在中国着实火了起来。有数据显示,2024年7-8月,美团平台“网球”搜索量同比2023年增长超六成,其中上海、北京、深圳、成都、广州的消费者搜索网球热度最高,25到35岁之间的消费者占比超五成。
奥运热潮下,2024年南沙的网球赛票房火爆,其中广网赛事总票房较2023年增长3倍有余,赛事期间共吸引超过来自全国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1.2万球迷现场观赛。南泰文体相关负责人透露,票房数据反馈近年前来观赛的球迷日趋多样化,其中有不少是来自香港、澳门、深圳、东莞的球迷,南沙本地的购票球迷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
在2024年广网期间,赛事组委会首次推出广网20周年吉祥物等系列文创产品,带动球场内餐饮等销售收入增长300%。此外,金茂万豪酒店、喜来登酒店、岭南东方酒店等周边酒店的订房率较2023年同期增长约10%,环宇城、万达广场、悠方天地等周边商业综合体人流量较平时增长了20%。
以体育为媒促湾区经济发展
港澳人士组团打网球逛街区成常态
南沙举办的一系列国际赛事,吸引了大湾区周边城市及港澳球友的关注。据统计,2024年共21批次,过千名香港网球爱好者在网球中心消费。来自香港的“鸡煲网球队”便选择南沙作为周末队友比赛、郊游的新去处。球队负责人Gloria表示,南沙的红土场条件非常好,周边配套完善,打球之余还能满足队友们“北上消费”的需求。
这种消费模式也逐步扩大到南沙其他片区,南沙大酒店的相关负责人透露,近年来预定网球场的港澳用户数呈现逐步递增的趋势。不乏有网球爱好者特地组队前来,例如此前香港上市公司港华燃气网球队特地组队前来南沙和当地的网球队开展友谊赛活动。
据了解,南沙国际网球中心先后被授予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网球基地等荣誉称号,每年冬季来自港澳地区的球员便会到南沙开展冬训。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网球爱好者和圈内人士的推荐,也提升了南沙国际网球中心的知名度,如今红土场也成为不少港澳人士在内地打球的首选地。
“体育+”持续发挥效应
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近年体育赛事与商业场景的融合成为创新消费模式的重要突破口。自2024年以来,南沙区依托蕉门河商圈的资源,举办了多场“体育赛事进商圈”活动,进一步推动了文商旅体的深度融合。
在“体育+旅游”方面,2024年南沙半程马拉松赛事期间,共举办近50场次“体育+”文旅推介活动,持续放大马拉松赛赋能效应。赛事期间,区内14家主要酒店及民宿实际平均入住率达84.11%,增长近30%。邮轮母港、南沙万达等商圈消费增长率达30%。赛事总体带动经济效益达2亿元,有效实现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
南泰文体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今年的网球赛事期间,将放大“体育+”效应,通过“嘉年华”等形式,让前来观赛的球迷有更多不一样的体验,延长在现场的消费体验时间。通过与不同品牌的合作,扩大赛事在社交媒体的品牌影响力和传播力度。
随着全运会即将召开,届时也将为南沙的文化体育旅游事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南沙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高水平的国际赛事平台,推动南沙体育事业与文化交流的发展,更进一步提升了南沙的国际影响力与知名度。
据了解,在今年五月份,“图南杯”2025年广州地区大学生系列赛将在南沙掀起一场青春澎湃的运动热潮,届时将举办网球、足球、羽毛球三大项目的比赛,其中网球赛还将在红土场进行。依托滨海独特优势,今年还计划举办广州南沙国际帆船赛等赛事,进一步推动区域水上运动发展,擦亮体育强区的新名片。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