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眼|进京“取经”有何深意?

春和景明,万物勃发。4月14日,山东省在北京学习考察对接工作。
一天时间,行程安排得很满: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创新运营中心、小米汽车智能工厂。5个考察点,全部与“科技创新”有关。
为什么学?
一个包容开放进取的大省,一定善于向外部学习。经济大省山东,如何更好地担起“走在前、挑大梁”的重任?走出去开拓视野是必不可少的。

去年,山东省党政代表团赴江苏、浙江、上海学习考察,深化沟通交流。可见,对标先进学习是山东一以贯之的做法。
实际上,“找准在全国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是每个省区市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不同省区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层次逻辑之一。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山东“努力成为北方地区经济重要增长极”。成为增长极,需要感受先进地区发展的大气魄、大格局、大手笔,感受澎湃强劲的发展动能,感受真抓实干的务实作风。
而作为首都的北京,承担着“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特别是北京正在聚力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山东紧邻京津冀,学习对接好北京、融入服务好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山东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推动两省市发展的共赢之举。
为什么是北京?
从济南乘坐高铁,最快82分钟就能到达北京。山东与北京,地缘相近、人文相亲、交通便捷,同时也合作广泛、成果丰硕。
——从战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第一个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对山东来说,深度对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是“必修课”。日前,《山东省深入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京津冀和长三角行动方案(2025—2027年)》印发,提出全方位深度对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
——从产业看,“十四五”以来,京鲁双方签约合作项目3100多个、签约额3万亿元,北京整车制造总部基地等一批项目相继落地。双方科创合作密切,驻京科研院所在山东深度布局,建设了中科院济南科创城、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青岛研究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的济南中科核技术研究院项目(中科新经济科创园)
这是一次对标一流、学习先进之行,也是一次深化交流、共谋发展之行。
对标北京,学到了什么?
蛇年春节以来,中国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人们想象,话题热度居高不下。山东代表团的行程安排显然与此契合。
中关村,从“电子一条街”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蝶变,映射出中国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历程。展示中心内,集中展示320多家在京科研机构、企业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430多项技术。
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在国内最早布局大模型技术,并研发出我国首个及全球最大的超大规模AI模型“悟道2.0”。
小米汽车智能工厂,超700个机器人组成的全自动生产线上,每76秒就有一台新车下线。
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量子信息……这正是山东正在极力赶超的领域。

小米汽车智能工厂
可以说,从“行者泰山”人形机器人到高分辨眼底三维影像医疗设备,从固体运载火箭“引力一号”到12英寸碳化硅衬底……山东从来不缺乏创新基因。如何更好打造科创策源地,山东也从未停止探索。今年年初,山东提出加快构建一流科技创新生态,剑指全国创新策源地。
这也是山东与北京的同题共答。近几年,北京聚力建设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深入推进基础研究领先、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两个行动”,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向北京取经,山东意在学习创新引领、数智赋能的新路径新模式,更好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对标北京,山东能学的还有很多。
比如,北京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山东要学习北京这种开拓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高水平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比如,北京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绣花功夫推进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山东要学习北京精细治理、民本民生的好经验好做法。
学习考察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借鉴运用的过程是长远的。春天孕育无限可能,期待山东强化学习成果运用,用心写好北京之行的“后半篇文章”。
(大众新闻记者 于新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