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何以中国丨探访考亭书院:感受朱子文化如何穿越千年、弦歌致远

2025-04-21 19:24:00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福建南平是大儒朱熹琴书五十载之地。朱熹在这里生活、求学、讲学、著述,留下了诸多文化遗迹和丰厚的精神财富。

4月21日晚,“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将在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启动。当日,“何以中国”采访团的50余家主流媒体记者采风来到考亭书院。

考亭书院

始建于南宋的考亭书院,位于现在的南平市建阳区,是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亲手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

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在此创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州精舍”。朱熹于此著书讲学、传道授业达八年之久,形成了学术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考亭学派”。

考亭书院石牌坊于明嘉靖十年修建,碑坊匾额传为宋理宗御笔。书院由道原堂、集成殿、庆云楼等仿古建筑群构成,具备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是弘扬朱子文化、举行重大祭祀典礼的理学胜地。

考亭书院是朱熹亲手创办的最后一所书院

据考亭旅游度假区讲解员杜娅亚丹介绍,考亭书院相当于现今的民办大学,同时也是一所“精英大学”,学生均有一定学术基础。根据史书记载,书院所有学生有338位。他们当时的学费是五谷蔬菜瓜果。从这里毕业的学生,有的考官,有的开山立说建学堂,以至于考亭书院旁边的麻阳溪沿岸书院林立,在明代统计最多的时候有51所书院。这里也成为古代中国的“大学城”。

如今,考亭书院成为研学圣地,许多游客带着孩子来这里感受理学魅力。

考亭书院山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朱杰人介绍,朱子学说穿越千年仍有生命力。朱子治国理政思想的核心就是以民为本;对个人来说,朱子之学或者儒家学派,强调为己之学,读书学习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别人——为自己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修养自己的身心。有了儒家的底色,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内卷”。

朱熹是南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被后人尊称为“朱子”。朱子一生绝大部分在闽北度过。据了解,近年来,包括南平等福建多地加强对朱子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利用,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 吴阳 南平摄影报道

编辑 包程立 责编 李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