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太空出发!“中国航天日”巡讲活动进校园,航天专家讲述宇宙探索故事
封面新闻记者 张峥
如果把我们对宇宙的认知,用打着火把走夜路做比方,火把照亮的这一小段路是人类所了解的宇宙,而周围一片的黑暗,才是真正的盲区……
4月18日,中国航天日十周年科学家主题巡讲活动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成都附中举行。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曾经参与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物理学家刘勇来到学校,和高一同学们分享了关于航天的故事。为了认识宇宙,人类锲而不舍地向太空发起一次又一次探索。在现场,刘勇让同学们扮演自传的火星,以及人类发射到火星的飞行器,“人类从地球到月球,大约一个星期往返,如果到火星,需要6-7个月……”

讲座现场
为什么要去月球背面?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月亮是中国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从阿姆斯特朗在月球留下足迹,到中国探月成功,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中国登月计划中,除了登陆月球正面,还去了月球背面。刘勇给大家展示了一张月球照片:月球背面伤痕累累,“月球太坑了,没有一块好肉。”
为什么要研究月球背面?因为月背陨石坑为研究太阳系的历史以及月球本身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独特的机会。而月球背面没有来自地球的无线电干扰,这为射电天文学提供了理想的环境。

讲座现场
如何飞向火星?
地球和月球的距离有38万公里,那地球与火星的距离呢?答案是超过5500万公里。
火星真的是最像地球的行星吗?刘勇解释说,这只是因为太阳系里的其他行星都“太难”了。比如金星,就像一个高压锅,不仅温度有400多度,还有90几个大气压,而水星昼夜温差更大,白天温度400多度,夜晚只有零下180度,相比之下,火星变成了一个优等生。
探索火星有多难?人类探索火星50多次,一半都以失败告终。
“人类从地球到月球,大约一个星期往返,如果到火星,需要走弧线飞行,需要6-7个月……”
我们把相机对准火星,拍下的照片却模模糊糊,是因为相机没有对准吗?隔了几个月后,谜题终于揭晓,原来,火星上正在上演沙尘暴。
如何飞向火星,刘勇展示了一段人类航天器在火星着陆的视频,从火箭助推器脱落,整流罩脱落,飞行器绕着火星飞行,再到包得严严实实的大包裹在火星地面上弹跳十几公里后,终于停下来,打开,安全释放出了火星探测器。这里都包含着人类探索火星的智慧。

讲座现场
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有多少?
我们对宇宙的认识有多少?这好比拿着火把走夜路,火光照亮的距离,就是我们所了解到的宇宙,而满满的黑夜,才是我们未知的宇宙……
那我们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从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在这无数可能的未来中,不管地球达到了怎样的繁荣,那些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刘勇引用刘慈欣的一句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