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有态度丨缅甸震后72小时:胞波情谊中的大国担当
3月28日,缅甸中部强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黄金72小时至关重要。这72小时里,我们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看到中国人的善良守望。

这份大国担当,展现在迅速开展的救援行动中。
灾难面前,没有国界,只有人心的相通,没有距离,只有命运的相守。
28日,地震发生当天,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迅速调度在轨卫星对灾区进行观测,为救援提供卫星图像信息。
29日凌晨1点35分,中国外交部发声:中方愿根据缅方需要,尽己所能向灾区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救援和支持。同日,应缅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决定向缅甸提供1亿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
与此同时,多支中国救援队驰援灾区,多批中方救援物资运往灾区。废墟中一条条生命成功获救,包括1名被埋压超过60小时幼童。

这份大国担当,展现在真挚热切的民众守望中。
地震刚刚发生,中国的微博、抖音、视频号、小红书等社交媒体立即聚焦灾区一线,关注灾损和救援进展。包括潇湘晨报在内的国内多家主流媒体,随即派出记者前往缅甸灾区,不间断发回救援一线报道。
中国社交媒体上,相关话题持续数日占据热搜榜。网友纷纷表达对灾区百姓的关心与问候,展现出两国人民深厚的胞波情谊。
这份大国担当,展现在灾区和世界人民的眼中。
刚刚过去的黄金72小时里,中国行动赢得灾区和世界人民普遍认可。不少国外网友在社交媒体说,做中国的朋友很骄傲。
台大教授苑举正介绍,中国救援队此次救援出动了三大高科技——北斗卫星精准定位,瞬间锁定受灾最严重区域;量子5G技术突破信号限制;蛇形机器人深入废墟,灵活搜救幸存者。苑举正还点名高调宣称要提供援助的美国总统:“美国能提供什么帮助呢?”
自然灾害猝不及防,人类以团结与善意筑起生命防线。中国以大国担当、中国人以善良本色,传递温暖和希望。
希望永存于守望相助的力量中。
撰文|李哲
主编|李锦
审核|朱宗威
*文章为主编有态度原创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出品 | 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