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封面评论|“文旅+机器人”成景区新玩法,新产品加快商用价值兑现

2025-04-07 18:27:00

□蒋璟璟

“看,春晚机器人!”“第一次在景区见到机器人,很有科技感,孩子一直在跟它互动”……这个清明假期,众多游客在全国各地的景区与机器人不期而遇。潮流漫卷,与苦思破壁“文旅+”的景区一拍即合,二三月以来,机器人迅速实现场景渗透,从以往景区景点的“新奇点缀”而成批量、爆发式地进入,成为游客的新宠和文旅服务升级的催化剂。(澎湃新闻)

这个清明假期,大批机器人涌入景区。“文旅+机器人”组合,在各地加速了落地实践。显而易见的是,很多景区确实需要机器人,后者不仅能带来话题性、传播度,还能提供种种很实际的服务功能。而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其实机器人也需要景区。其中的道理同样不难理解,节假日的热门景点,人员密度极高。就一项新产品、新技术的曝光、演示与客群开发而言,这堪称“黄金窗口”。眼见为实、试过才知道,此次假期里,很多人在景区完成了和机器人的初次接触。

各种类型的民用机器人,此前早已有之。只不过,以往其使用场景极其有限,功能发挥较不稳定,故而往往给人以华而不实之感。与之相较,本轮机器人热的大爆发,则有着完全不同的情形。一方面,当下大多数商品化的机器人,作用指向明确、性能较为可靠。其不再是“摆设”“展品”,而是值得信赖和托付的工具;另一方面,如今很多机器人的造价、售价都稳步走低,在经济维度,其具备了更多的可负担性。而这,也成为了彻底走通商业模式的起点。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近来不少山区景点都引入了外骨骼机器人。在泰山,其行情是,租赁3小时80元。对于游客来说,花点小钱“尝鲜”而且能大幅节约体力,何乐不为;于景区而言,如今消费级外骨骼机器人的价格,也就两三千元——向游客出租这类机器人,成了一门能够回本、有利可图的生意。可以预见的是,随着需求端规模扩张,机器人厂商边际生产成本的降低,想必还有不小的空间,这是一个正向的产业链循环。

新技术、新产品,激发了文旅场景的新势能。机器人的“在场”,让旅途有了新的际遇、新的乐趣、新的发现。来到景区,感受机器人产业的最新成果。超越景区,我们相信,越来越多的消费级机器人,也将会加快进入家庭场景。比如说,用外骨骼机器人来“护老”“助老”等等。“文旅+机器人”,只是一个示范、一个样本,“机器人+”的各种可能,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从体验过的游客,到被说服的消费者,机器人的产品力,即将迎来商业价值的大兑现。

大批机器人涌入景区,没有什么比现实场景下的真实应用,更能打动人。外骨骼机器人、机器狗、人形机器人等等,都在丝滑的场景嵌入和能力验证中,加速奔赴着各自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