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红色故事“七进”基层巡回宣讲活动走进仰恩大学
“959公里:这是滇缅公路国内段的距离,从中缅边境到云南昆明,需要翻过6座大山,5条江河;1000多人:这是在滇缅公路上献出宝贵生命的南侨机工人数,平均每公里就牺牲一个人……”近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暨“讲好红色故事 汲取奋进力量”红色教育“洛”地有声宣讲活动在仰恩大学举行。

活动现场。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声”入人心 红色故事圈粉年轻一代
活动开场,主办方分别为仰恩大学赠送史志书籍。
随后,泉州市直机关“刺桐红”宣讲团、泉州红色故事宣讲团、“福小宣·‘泉’民讲”宣讲团、“洛地有声”宣讲团、洛江党史宣讲小分队的4位红色宣讲员,用生动感人的事迹、情真意切的表达、娓娓动听的宣讲,将一段段红色历史、一个个英雄人物、一份份家国情怀,栩栩如生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洛江区河市中心小学高级教师朱桂香在《闪亮的名字》中,讲述了泉州永春籍院士林俊德以身许国,扎根大漠戈壁52年,把全部心血和智慧奉献给国防事业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作出卓越贡献的感人故事;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教师陈嘉瑜在《烽火赤子 芳华无悔》中,讲述了南侨机工在抗日战争期间以血肉之躯支撑滇缅公路这一“抗战生命线”,生动展现了华侨群体赤诚报国的壮举,温情而又决绝的家书、千名机工平均每公里牺牲一人的悲壮数据……让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深为动容;泉州边检站执勤队副队长、四级高级警长洪燕森在《守国门万里》中,讲述了国门守护者的真实故事,他们既用钢铁般的护盾守护着安全,也以春风化雨的温情传递着文明;仰恩大学的范灵璇同学在《以车辙为尺,丈量爱的年轮》中,讲述了胡云豹老先生,28年间骑着自行车,颠簸在安溪的山路上,为8933名贫困学子牵线搭桥、结对帮扶的大爱故事。
宣讲结束后,泪水已在许多同学的眼眶中打转,同学们在现场聆听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红色故事中,上了一堂沉浸式的“大思政课”,完成了一次涤荡灵魂的精神洗礼。仰恩大学2024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林莹静同学告诉记者:“原来英雄就生长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上!这次宣讲的红色故事使我深受触动,作为新时代青年,我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仰恩大学国旗班的同学们带来表演——《红旗礼赞·枪舞传魂》。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创新形式 让红色故事“活”起来
“林俊德在大漠隐姓埋名50载,参与了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那么他是哪里人?”“抗战全面爆发后,谁号召南侨机工回国支援抗战的?”“胡云豹老先生,是从哪一年开始助学工作的?”活动增设了“红色知识问答”互动环节,每一位宣讲员宣讲结束后,主办方都围绕宣讲内容提出2道问题,答对的同学即可获得一份精美纪念品。现场,主持人刚抛出问题,同学们就纷纷举手抢答,大家在激烈的竞答中进一步加深了对革命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红色故事+红色问答”交替进行的形式,通过故事的情感共鸣与问答的知识互动形成互补,这种“一张一弛”的设计,既能深化红色文化内涵,又能提升听众的积极性,情感与认知的双重触动也让红色文化真正“入脑入心”。
以开棍为刃,以身躯为盾……宣讲间隙,仰恩大学“战鹰”退伍兵协会的学子们用滚进、卧倒、匍匐前进等实战战术动作,为在场人员带来了震撼的表演《破击》,在雷霆之势中诠释中国军人的钢铁意志,学子们如钢似刃的飒爽英姿让现场掌声不断。
“巍巍红旗昭日月,铁血丹心铸忠魂!”仰恩大学国旗班的同学们带来了表演——《红旗礼赞·枪舞传魂》,整齐划一的动作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与活力,向革命先辈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国情怀。紧接着,仰恩大学艺术与教育学院的同学们以一曲《追寻》,将在场观众带入那段红色时光长廊……
“红色故事宣讲进高校,是赓续红色血脉、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实践。我们不断创新红色故事宣讲形式,通过内容生动、形式新颖的‘送学上门’,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模式,将‘党言党语’转化为‘青言青语’,让红色精神从历史书本走进青年心田。”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泉州红色故事“七进”基层巡回宣讲活动已累计举办53场,本场宣讲是今年开展的第3场进校园宣讲活动。
作为今年泉州红色故事“七进”基层巡回宣讲的第5场活动,本次宣讲由泉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泉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泉州市委文明办、泉州市委讲师团、泉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泉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仰恩大学联合主办,洛江区委组织部(区直机关工委)、洛江区委宣传部、洛江区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洛江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洛江区退役军人事务局、仰恩大学党委宣传部、仰恩大学校团委、洛江区马甲镇委员会承办。

泉州市委党史方志室向仰恩大学赠送史志书籍。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洛江区河市中心小学高级教师朱桂香带来宣讲——《闪亮的名字》。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泉州市第二中心小学教师陈嘉瑜带来宣讲——《烽火赤子 芳华无悔》。东南网记者 林婕 摄
来源:东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