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鸡7年还清36万,他诠释了“老赖”标签背后的人间清醒

凌晨3点,街道还是一片漆黑,卫云培和老伴儿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他们要把刚宰好的鸡运到市场,一只只整理,摆上摊位,等待顾客光临。通常,生意要到傍晚才能结束,这对于62岁的老卫夫妇来讲,并不轻松。但为了还债,他们已经日复一日,坚持了七年。

老卫的生活原本没有这样紧迫。他是重庆万州人,20岁刚出头,就来到无锡打工,慢慢成了“小包工头”,不少老乡为了谋生计会来投奔他。2012年,老卫从一位姓俞的老板手中接到工程。出于热心,他介绍两位老乡分包了泥瓦工和木工。没想到干完活,俞老板没能如期结清工程款,欠了老卫23万,两位老乡13万。

卫云培:当时俞老板就出了个欠条,两个人一人一张,他们不要他的欠条,非要我担保。我当时说,你们要拿不到钱,这个钱我来付,因为我们都是一个村的,我如果不给他俩钱,他俩就不给工人钱,我也是从小干苦力的人,我知道这个很辛苦,我会不给吗?

2016年,俞老板彻底失联,老卫出于道义,做了担保人。但他不知道,彼时俞老板已在外欠了100多万。老卫手里的债变成了两笔,一笔是欠这两位老乡的13万,另一笔则是之前工程拖欠的23万。那本是要发给手下几十名工人的工资,最后也只好由自己来偿还。随着年龄渐长,老卫很难再干重体力活,2018年,他和妻子在市场摆起了摊。虽然一个月只赚5000多,但他想着一点点积累,总能把债还清。

卫云培:我照着比例算,打比方我今年存下一万五、两万,欠得多的我就多还点,欠得少的,我就少还一点。欠几千块钱的,我还给你一千,欠三万的,我还个两千、三千、五千,每年年底都是那样付。

老卫家里的账本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个人的账都是分好几年,一点点还掉的。由于卖鸡的利润微薄,老卫还钱的进度一直比较慢。到2019年,他担保的13万欠款,只还了6万。两位老乡将他告上法庭,老卫被列入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但幸运的是,当时我国正开始探索个人破产制度,无锡的锡山法院是江苏省的一个试点。法官在摸排全院“失信”案卷时发现,诚恳还债的老卫,就是他们在寻找的“诚实而又不幸”的人。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 吴修贵:他非常配合法院工作,没有发现有转移财产、逃避执行的行为,他担心不能平等地对待每个债权人,担心债权人去找他麻烦,让他没有办法安心地去卖鸡,最终也没有办法去清偿所有的债权人。

2021年,无锡市首个类个人破产案生成。法院根据老卫的实际情况,在他每个月的收入中,留下了包括餐饮、水电、燃气等在内的必要生活开支,共计2490元。剩下的部分,则用来偿还他手中的两笔不同债务。其中,老卫担保的这一笔,经过债权人同意,被豁免了近8%,算上利息,剩余的7.5万,必须按照规定的日期逐步还清。为了让老卫能够继续做生意,法院特意将他名下的面包车,保留了下来。

吴修贵:我们就考虑“放水养鱼”,既能够最大保障债权人的利益,也能够让债务人重新回归正常的生活,创造更多的财富。
经过7年时间,老卫从门外汉变为行家,鲜鸡生意做得越来越细。为了攒钱还债,他戒掉了抽烟喝酒。今年春节前,如期偿还了7.5万的最后一笔。并在子女的帮助下,将欠手下工人的欠款,也全数还清。萦绕在他头顶的阴霾,终于彻底消散。
卫云培:现在的心情肯定比以前好啊,你看我现在笑得出来,我以前笑不出来。我现在挣钱不挣钱,无所谓的,只要我们两个够吃,就可以了。

目前,锡山法院已将老卫的失信信息删除,并取消了一切限制措施。半个多月前,法院还专门向老卫颁发了江苏省首张《信用修复证明书》,上面写明老卫的信用已经修复,相关主体不得再因此案对他予以信用惩戒。
无锡市锡山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 林双:我们希望证明书为他将来可能的融资、创业、贷款等提供一定的司法助力,让他们不再受过去破产的影响,可以开始新的生活。

尽管老卫已经不再需要还债,但他每天还是早出晚归,和老伴儿操持着家禽摊。他们打算再攒些钱,过几年回老家翻盖房子,安度晚年。至于欠他钱的俞老板,老卫已不放在心上。但法院说,他们早就将俞老板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他唯一的财产——养老金账户,也被冻结。在划扣完其他小额案件后,今年4月开始,将向老卫支付欠款,直至执行完毕。

林双:良法还需要善治,对于恶意地去逃避债务的失信者,法律会科以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对于诚信的债务人,法律也会释放最大的善意与关怀。通过惩戒与守护一体两面的司法举措,去普及欠债是有价的,但诚信是无价的。

把所有的失信人员都称为老赖,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也有一些失信人员,就像老卫这样,是属于诚实而不幸的人而已,但是老卫也给好多失信人员打了一个样,用诚实守信的劳动,一步一步走出低谷,并赢得人们的尊重。
原标题:《卖鸡7年还清36万,他诠释了“老赖”标签背后的人间清醒》
栏目主编:周春晟 文字编辑:程沛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