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投资3亿,用地81亩!大同府衙修复工程(一标段)竣工验收

2025-04-16 12:34:00

2025年4月2日,大同古城西北隅传来喜讯,备受瞩目的大同府衙修复工程(一标段)文物院落——师校街3号院、二府巷32号院、府衙门内署院落,顺利通过竣工验收。这不仅是大同文化遗产保护历程中的关键节点,更是大同府衙全面复兴的重要里程碑。

此次验收由大同市文物局精心筹备,组织业内权威专家组严格把关,市文物局分管领导与参建四方单位负责人全程参与。验收流程严谨,实地勘察时,专家们仔细检查建筑结构的稳固性、外观风貌的还原度;资料核验环节,对施工图纸、工程日志等资料进行详细审核;专题汇报阶段,参建单位对工程实施情况、技术创新点、质量管控措施进行全面阐述。最终,专家组一致认为该工程符合文物保护标准,予以通过。

大同府衙始建于明洪武九年(1376年) ,由大同府同知陈则创建,南起清远街,北至西箭道街,东至大皮巷,西至二府巷,曾是大同古城地标性建筑。曹雪芹高祖曹振彦曾担任大同府第一任知府,在此修复城池、广济贫民。清朝沿用,民国十年府衙移驻他处。1973年,此地成为大同一中校址,2010年大同一中迁址,府衙开启修复历程。

此次修复工程于2019年3月1日正式开工,总投资3.03亿元,总用地面积约54000平方米(约81亩),总建筑面积约22400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5390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计划修复建筑约280余座。工程旨在按照原格局还原大同府衙,涵盖府衙大厅、经历署、云中书院、关帝庙、庖福所等建筑,还将配套建设游客服务中心、办公区、地下停车场、府前广场等。

本次通过验收的一标段文物院落,在整个修复工程中起到示范作用。施工团队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材料选用上,大量采用回收的旧砖瓦,保留岁月痕迹;工艺上,运用传统榫卯、彩绘等技术,重现古代建筑神韵。

随着工程的持续推进,大同府衙将逐步恢复昔日的恢弘与庄严,未来它不仅会成为展示大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会客厅”,吸引四方游客,推动大同文旅产业发展;还将成为传承古建筑技艺、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地,让更多人领略大同独特的历史魅力 ,为大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山西古建筑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