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承视域下民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路径
历史与现代的交织,传承与创新的碰撞,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民俗文化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探寻民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定位,挖掘其传承与发展的路径,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助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新动力。
民俗文化: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
民俗文化是乡土社会长期积淀形成的,蕴含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在乡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民俗文化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不仅是乡村物质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承载着乡村精神生活的美好向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乡土文化作为一种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它规定了乡村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乡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可以说,民俗文化是乡村振兴的“根”和“魂”,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价值遵循。
当前,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乡村传统文化面临严峻挑战,许多珍贵的民俗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然而,民俗文化的式微绝非乡村衰落的必然结果。相反,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民俗文化完全可以在保护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一方面,民俗文化能够为乡村发展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民俗文化对增强农民文化自信、提振乡村精气神具有独特功效,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动力。
乡村要振兴,必须注重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充分挖掘民俗文化的时代价值,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创新中焕发生机,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
民俗活化: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
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绝不是简单的“原样再现”,而应是在创新发展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创新民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表现形式,让优秀的民俗文化“活”起来,成为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动力。
以南召县云阳镇为例,当地民俗文化底蕴深厚,尤以东兴大铜器文化最为引人瞩目。近年来,云阳镇坚持以文化人,以文塑魂,充分挖掘东兴大铜器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价值,在传承发展中焕发活力。通过成立东兴大铜器锣鼓队,创新乐器配置、提升演奏水平,东兴大铜器这一古老技艺正焕发勃勃生机。每逢节庆活动,锣鼓队都会亮相助兴,让质朴的民俗艺术跃然眼前。游人也纷至沓来,在震天的鼓乐声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东兴大铜器,已然成为云阳靓丽的文化名片。
这一生动实践表明,民俗文化能够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大展身手、大有可为。通过创新发展,民俗文化不仅实现了自身的活态传承,更催生出新的业态形式,与乡村旅游、文创产业有机融合,为乡村发展注入了文化动能。可以预见,随着乡村振兴的纵深推进,越来越多“沉睡”的民俗资源将被唤醒,在创新发展中为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传承创新:民俗文化永葆生机的必由之路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不变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然而,传统绝非僵化的模式,创新方能激活传统的生命力。对于民俗文化而言,传承与创新、守正与出新,是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只有在创新发展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民俗文化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绽放出新的光彩。
在保护传承民俗文化的过程中,要注重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既要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又要扬弃糟粕、激浊扬清。要加强对民俗文化传承人才的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投身民俗文化事业,成为民俗文化的忠实传人和弘扬者。如云阳镇东兴大铜器锣鼓队的组建,让热爱民俗艺术的年轻人有了用武之地。在传、帮、带中成长起来的年轻艺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和创新着这一古老技艺。传承创新,激活了民俗文化的生命力,也为民俗文化永葆旺盛活力提供了不竭动力。
此外,还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让民俗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无论是对民俗文化的记录、保护,还是在传播、推介方面,现代科技都大有可为。通过线上线下有机结合,借助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优势,民俗文化完全可以走出乡村,面向更广阔的时空。正如“村播”、“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正在让乡村文化、农耕文明焕发勃勃生机。民俗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必将拓展民俗文化传承发展的新疆界。
民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民俗文化应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在传承发展中绽放出绚烂光彩,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作者系山东华宇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