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公布 探寻成都获奖者背后的故事
转自:成都日报锦观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公布 探寻成都获奖者背后的故事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的决定,不少成都的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榜上有名。表彰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获得表彰的他们又是怎样看待这份荣誉的?连日来,记者采访到了此次“上榜”的医务工作者。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集体:
成都市龙泉驿区卫生健康局
区级医疗机构“三甲”全覆盖 实现“大病不出区”
“现在看病真的方便了。”说起看病就医的变化,家住龙泉驿区的袁女士感叹道,“以前找专家看病得去华西,现在很多问题区级医院就能解决。”老百姓满意度提升的背后,与医疗资源质量提升脱不开关系。
去年2月,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度三级综合医院评审结论的通知》。在全省11家晋升三级甲等的综合医院中,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人民医院为成都市唯一一家晋升三甲的医院。
从“二甲”到“三乙”再到“三甲”,区一医院的升级只是一个缩影。近三年,龙泉驿区中医医院、区妇幼保健院陆续加入“三甲”行列,目前已实现区级医疗机构“三甲”全覆盖。医院等级提高,意味着医疗、科研、管理等水平提升,及时、精准、优质的诊疗服务让“大病不出区”的目标得以实现。
不仅仅是质量的提档升级,为了让更多老百姓更方便地享受更优质的服务,龙泉驿区中医院和龙泉驿区二医院实现了一体化运行,床位由原来的400张增加至1028张,建成了基层医疗机构延伸病房,让老百姓可以在家门口挂专家号。“应对老龄化问题,我们还建成了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全区180支家庭医生团队有机融入5433个微网格。”区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说。
全国卫生健康系统先进工作者:
成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医疗应急处处长 王娅
推进成都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一场大型赛事的举办并不容易,传染病防控和医疗保障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王娅在56届世界乒乓球团体锦标赛(决赛)和2023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所承担的责任。作为赛事保障组的一员,她需要确保赛事中卫生应急保障有力,也要让城市侧保障有序。
搭建指挥调度、应急处置、省市联动各项机制,联合成都海关,明确口岸传染病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联动程序;指定传染病定点救治医院,储备全市传染病应急处置、消杀团队和救护车组;健全双语服务的院前急救指挥体系,实现120中英双语接处警服务……通过环环相扣的流程,王娅圆满完成任务。
不仅是赛事保障,为了提升城市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效率、确保所有伤病员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王娅还牵头组织制订并印发实施《成都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实施办法》《成都市紧急医学救援“十四五”规划》,运用智慧化手段实现成都市院前急救科学指挥、智慧救援,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院前急救服务,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公共安全提供更加坚实有力的医疗应急保障。
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 刘辉
想将防控保障的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从2012年到现在,刘辉在疾病控制这一领域待了快13年,在近13年的职业生涯里,他处置过不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参与过不少重大活动的保障。地震、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H7N9禽流感疫情、洪涝灾害等突发灾害的应对,刘辉都有参与;成都大运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行政首长联席会议、中日韩(成都)中小企业经贸创新峰会、亚洲教育论坛等重大会议活动保障组里也能看见他的身影。2023年,受国家疾控局抽调,他作为杭州亚运会国家公共卫生保障专家组成员赴杭州市、金华市参与杭州亚运会保障工作。
作为一名“疾控人”,大型保障任务的执行让刘辉自身能力得到不断提升,而作为成都市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的组织者和导师,他希望将这些难能可贵的经验传授给后辈。“于我而言,先进工作者这样的荣誉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激励。未来,我想更多聚焦人才培养,让自己成为‘传帮带’中间的一环。”刘辉说。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王建
优化卒中绿色通道缩短救治时间
脑卒中常被称作“中风”,其救治行动就是在和时间赛跑,救治时间距离发病的时间越短,脑细胞死亡得越少、对脑功能损伤越少。作为一名神经内科医生,王建一直致力于脑卒中的防治工作。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脑卒中,王建在国内首次制作了卒中急救相关动画宣传片,并通过大量健康教育和适宜技术推广积极参与卒中高危人群的筛查和预防。为了提高救治能力,王建主持开展了一系列脑卒中救治技术的临床科研,首次证实神经调节方法改善卒中患者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卒中后抑郁及认知功能。同时不断优化卒中绿色通道救治流程,在其带领下,医院脑卒中救治数量从2014年不足800人到2022年1600余人,静脉溶栓数量从2014年的20人次增至2023年的160人次;急诊到院接受溶栓的时间从90分钟缩短至25分钟,从急诊到院至接受机械取栓的时间从195分钟缩短至86分钟。
在神经内科深耕十年,王建十年如一日地用心守护着万千患者。“这样的荣誉属于整个团队,现在我最想做的事就是不断推动学科建设,让我们的学科达到国家水平、让更多患者能享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王建说。
双流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副科长 杨欢
从千万条数据中找出“蛛丝马迹”
杨欢从事传染病防治工作有12年了。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摸清感染来源、快速采取针对性措施已经成为她的本能反应。说起对自己影响最深的防控工作,杨欢提起了自己在成都大运会期间的经历。
2023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成都召开,双流赛区涉及5个比赛场馆、3个训练场馆、3家接待酒店,是承担赛事场馆最多的区县。为了确保大运会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万无一失,杨欢在赛前便参与到大运会双流赛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中,梳理出各个场馆的疫情监测方案和信息报告流程,并到每个场馆进行现场研究。赛事期间,更是坚持每日对各场馆和接待酒店报告的症状监测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和救死扶伤不同,疾病防控是一场“幕后的战斗”。比起治病救人的医生,杨欢和同事更擅长从千万条数据中排查出“蛛丝马迹”,在实验室中奋斗到深夜。谈起这次获奖,杨欢坦言,这份荣誉属于每一位在疾控战线上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同志。“这对我们而言是一种肯定,更是一种鞭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加努力工作、守护群众健康。”
温江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学科主任 彭兰
为患者搏生机 为学科培养人才
作为医生,秉持“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医者仁心”;作为老师,竭尽所能传授知识,为学科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自拜师国内消化界泰斗欧阳钦教授和钱家鸣教授,彭兰便在消化内科扎了根。
在医院同事的眼中,彭兰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面对消化危急重症和疑难杂症,她总是冲在最前面。而对于彭兰而言,每一次抢救、会诊,都是一次经验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一腔热血”,现在的彭兰在急性胰腺炎、肝硬化、肝衰竭、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诊治上独树一帜。她说,每一次竭尽全力都是在为患者赢得生机。
除了临床工作,彭兰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同样成果丰硕。她长期致力于胰腺疾病和肠道疾患的研究,承担及主研省部级和市厅级课题8项,三次获得四川省医学进步奖及成都市医学进步奖。而在人才培养方面,彭兰长期协助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西南医科大学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科室年轻医师。
新都区桂湖街道城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 苟刚
提前一小时上班 把更多时间留给患者
“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更多地为患者服务,让基层老百姓满意。”说起获奖的事,苟刚有些紧张,但说起为老百姓健康服务,他却滔滔不绝。“我最骄傲的就是将师父的中医手法带到了基层,帮大家解决了问题,并获得了认可。”
当前,颈椎、腰椎劳损已经成为不少年轻人的“老毛病”。二十余年扎根基层卫生工作一线的苟刚一直致力于用省名老中医何洪阳交给自己的揉筋正骨手法,帮大家解决劳损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他在基层医疗卫生中心建起了康复科。“现在我们一个团队有7个人,平均每天要为几十个患者服务。”
除此之外,苟刚还联合华西医院加入“糖尿病前期生活方式干预”及“社区慢病患者依从性影响因素调查”的科研活动。基层的数据助力科研,也让科研的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主任,除了为患者服务,苟刚还有不少卫生服务中心的事要处理。为了尽可能多地把时间用于直面患者,他坚持每天提前近一个小时早到,处理案牍事务。“这么高的荣誉给到我,我觉得是压力也是动力,这份荣誉不是属于我个人,而是属于整个集体。”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胡瑰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