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创新实践 | 想深挖宣传却遭拒,“不能说”的题材拿到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2025-03-18 20:36:00

身心发展、学习生活与普通孩子有明显差异,需要给予特殊服务的孩子被称为“特需儿童”。特需儿童和普通孩子在一所学校上学叫“随班就读”,是特殊教育的一种方式,又称为“融合教育”。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奖报道《不能说的优秀》,通过多视角、故事化、多元化的叙事,让公众对特需儿童家庭的生存之困有了真切的共情,对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用心付出产生真挚的敬意。

多视角叙事,展示一个真实的“融合教育”

2022年上半年,报道团队在采访时发现,南京的融合教育做得很好,不仅随班就读的学生占比高,不少学校还专门为融合教育学生设计了课程,做出了特色。但当想进一步深入采访时,校长们几乎都是一口拒绝,认为这个话题只适合做不适合说。

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重构了受众的分布、媒体的格局。传统媒体要想在融媒体时代依然具有影响力和公信力,就必须在新兴媒体较为薄弱的深度报道类新闻上不断提升生产水平,为读者呈现有深度的新闻内容。

南京报业传媒集团打造的深度报道版,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集团高度重视深度报道的选题。所以,当校长们拒绝采访时,“融合教育”这一深度报道选题立即跳进脑海,并且得到报社的高度认可和支持。

《不能说的优秀》报道版面

好的选题不等于好的报道,如何让这个报道做得更精彩?近半年的采访,团队走访了十几组特需儿童家庭、十几所普通学校,采访了普通学生的家长、特殊教育专家以及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记者还“潜伏”到了一个特需儿童家长的互助群。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媒体报道什么已不再具有排他性,更重要的是报道本身。也就是说,记者的叙事能力、文本能力已成为新闻媒体竞争的核心要素,新闻的叙事直接决定着新闻报道的效果。

特殊教育比较小众,随班就读、融合教育的知晓度更低,为了让公众对其有更好的了解,团队对报道的结构进行了精心安排,分别从特需儿童家长、学校实践探索者、普通孩子家长和任课老师的视角,让他们对感知的融合教育进行了讲述。

从特需儿童家长的视角来看,南京的融合教育非常有特色,一定要把孩子送进普通学校。从实践探索的视角,特需儿童家长们的坚持没错,探索的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经过融合教育的孩子“真的好多了”,有的不仅可以和人交流,还敢上台表演了。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普通学生家长和任课老师的顾虑也真实存在。从他们的视角来看,有的特需孩子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突然发作,威胁到班级其他孩子以及老师的安全。而且,因为有这样学生的存在,老师课上得提心吊胆,有时甚至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多角度的叙事,真实、立体、全面地向公众展示了一种融合教育方式。

故事化叙事,引发家长、老师、学校共情

故事在新闻报道中具有重要作用,故事化的叙事可以将乏味的内容变鲜活,其生动的细节可以将新闻中的人性、情感表现出来,让受众在阅读故事时产生新奇感,或眼前一亮或心头一震,情感与理性相融合,和新闻的距离即刻拉近,产生共情。

《不能说的优秀》围绕“优秀”“不能说”这两个关键词讲述故事。

一个是陪读外婆孙婆婆的故事。一(1)班的教室里,孙婆婆是一位陪读家长。外孙女小希有自闭症,平时缺乏安全感,只要孙婆婆不在,就容易情绪激动。有次学校举行升旗仪式,校长冯静正在台上讲话,小希就冲上了升旗台,又蹦又跳。小希本不是这所学校的学区生。为了能给小希找一个合适的学校,家人多方打听,最终在学校旁边买了房子。

另一个是“渣娃”邱新和妈妈的故事。“渣娃”是自闭症患儿,社交能力存在问题,长到7岁时才和两三岁孩子差不多。“渣娃”还有暴力倾向,会毫无征兆地躺在地上打滚,有时候还会打同学。邱新妈妈好不容易给他找了所学校,但还是惹来了其他家长的反对。在被其他家长集体投诉,要求其转学后,邱新妈妈没有退却,也没有放弃,儿子还留在学校,只是她申请了和儿子一起上学,以便在儿子情绪爆发时控制局面,不伤及他人。

特需孩子家长之间流传着一份入学“宝典”,上面列着不同学校的特点,这是属于特需孩子的入学指南,是属于这群家长们的另类择校宝典,写满了特需儿童家长的不易。

《不能说的优秀》还讲了学校、老师的故事。患有自闭症的小雨来自一个特殊的家庭,不仅他患有自闭症,他的双胞胎弟弟也患有自闭症,外加智力残疾。学校给他配备了专门的资源老师。为了让小雨在课堂上学会管理自己,孝陵卫初级中学小学部的资源老师每天都会在小雨的记录本上贴上他最喜欢的贴纸。下课后小雨可以拿着贴纸兑换喜欢的酸奶。校长还亲自每天和他大声打招呼,把办公室里喂鱼的任务交给他,为的就是让他多接收外界信息。

这样的故事化叙事可以让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报道的情境,增强受众对信息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对信息所传递的价值的接受度。

孝陵卫初级中学中学部入团积极分子带着特需儿童一起放风筝(金山新闻图片)

多元化叙事,带来“教育公平”的新思考

近10年来,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南京特殊教育飞速发展,如今已开办了151所随班就读实验校,认定其中81所为融合教育示范学校。预计未来3年,南京仅孤独症孩子就有600人将进入幼儿园。为了让特殊儿童找到兴趣所在,除了国家课程,南京部分学校还专门为他们开设了展能课程,一堂课上,一名老师就带一名学生。

但不可否认的是,融合教育的孩子还是相对集中在部分学校。在我国,特殊儿童的比例约为百分之一。这就意味着,一所千人左右的小学,就可能有10个特殊儿童,而南京超过这一比例的学校有不少。

玄武区一所在校生不到千人的小学,随班就读的特需学生有15人;建邺区一所初中学校,在校生近千人,随班就读的人数超过20人。为什么随班就读的孩子比较集中在这些学校?

稿件通过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富有个性的语言叙事、生动的场景叙事进行一一展示,引发受众对“不能说的优秀”的深思。

雨花台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专家走进岱山实验小学对特需学生进行评估(金山新闻图片)

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今天,特需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享有高质量教育的权利,直面差异、尊重差异、在差异基础上展开教育才是真正的公平。对于特需学生而言,没有对差异的尊重和接纳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没有合理的特殊支持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正。没有特需学生的教育公平,就是不完整的教育公平。

随着时代变迁、生存环境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以及医学的进步,儿童的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殊障碍将与很多人共生共存。

特需学生的特殊性、特需儿童家庭的困境、普通学生和老师面临的遭遇都客观存在。除了教育主管部门政策上的支持,融合教育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秦淮区组织资源教师参加特教专职教师上岗实操培训(金山新闻图片)

来源 新闻前哨公众号

编辑 曾敏

二审 景诗瑶

三审 冯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