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茶咬盏的意思(中国古代茶艺的集大成者——点茶)
其实大家正好说反了,这点茶的手艺可比现在的咖啡拉花的手艺古老多了。
点茶不但是当时两宋时期的主流饮茶形式,同时也传播到日本、朝鲜和韩国,对日本抹茶道和高丽茶礼产生了重大影响,是现在风靡全球的日本茶道的起源。
中国人的饮茶基因
天地之初即有茶,可见中国人的饮茶文化源远流长,“柴、米、油、盐、酱、醋、茶”,已充分说明茶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是与吃饭同等重要的。
怪不得林语堂说:“只要有一壶茶,中国人到哪儿都是快乐的”。
古人爱饮茶,在汉代的史书中已经有了茶饮的记载;古人也爱研究茶,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煎茶、品茶、制茶和茶具等方面的总结和论著。
笔者粗略地算了一下,从唐朝陆羽的《茶经》算起,至少有70余本茶事著述。
现代抹茶的鼻祖
茶文化在唐代盛行,但当时的茶主要是烹茶和煎茶,有条件的还在茶里加一些盐或胡椒等调味料(盐和胡椒在当时绝对算是奢侈品),可见唐人的饮茶口味还是很重的。
同时因茶叶有不同种类,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煮,这就是抹茶的饮用方法。
到了宋代,中国的茶道发生了变化,以抹茶冲泡为主的点茶成为时尚。宋朝崇文抑武的政策导向也将点茶这种步骤繁复但又文化气息浓厚的饮茶法推向了极致。
对点茶最有研究的人——宋徽宗
要选出从古到今对点茶最有研究的人,宋徽宗如果称第二,绝对无人敢称第一。
历史上的宋徽宗,除了做皇帝不太在行以外,在艺术领域的方方面面都颇有建树。在古代众多的茶事著作中,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堪称是宋代点茶的集大成之作。
他在书中对点茶的技巧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并对点茶中的一个重要工具——茶筅(xian,读三声)的搅拌力度和搅拌方式也做了具体阐述,并在此提出的七汤点茶法是对点茶技术做出的最为提纲挈领的总结。
点茶一共分几步?
根据宋徽宗的总结(七汤点茶法),点茶应分七步走:
第一步:量茶受汤,调如融胶。
翻译过来就是先量取一定量的茶粉,用开水冲调至黏稠状(类似膏状)。
第二步:击拂既力,珠玑磊落。
再次加入沸水,要果断,不要在液面上淋漓,然后用茶筅大力搅动,使茶汤表面形成大大小小的泡泡,这就是珠玑磊落了。
要不说宋徽宗的文学素养高呢,一个搅动起泡都能形容成珠玑磊落,现代人真是自叹弗如了。
第三步:击拂轻匀,粟文蟹眼。
再次加入沸水,水量较多,轻且均匀地搅动茶筅,使茶面起泡变成小米粒和螃蟹眼那么大,并不断涌起。
第四步:稍宽勿速,轻云渐生。
少量注入沸水,茶筅转动幅度大而轻,云雾渐渐从茶面升起。简言之就是使茶泡变得细腻而浓厚。
第五步:乃可稍纵,茶色尽矣。
快速加入开水,茶筅击拂均匀,透彻,使茶色基本呈现。
第六步:以观立作,乳点勃然。
再次加入开水,把底部没有打散的茶粉继续打上来,使茶汤表面的乳面更加厚重。
第七步:乳雾汹涌,溢盏而起。
再次加开水,快速击打中上部,直至茶汤在旋转茶盏的时候保持凝而不动,这就是咬盏,翻译过来就是茶汤挂杯。
最后根据需要,可以点茶,也可以不点,就是在茶汤表面用茶粉作画。
整个点茶过程将宋人的风雅发挥得淋漓尽致!
猜猜它们都是啥?
除了吃茶本身,古人对茶具也进行了详细地分类,还给它们起了非常雅致的名字(姑且叫它雅号),并作诗加以赞美。肯花这么多精力,可见古人对茶一定是真爱!
你能将这些茶具的雅号与实物对上号吗?
1.雅号:陶宝文
出河滨而苦无寙(yu,读三声),经纬之象,刚柔之理,炳其弸中。虚己待物,不饰外貌,休高秘阁,宜无愧焉。
这说的是陶茶盏,茶盏多为陶瓷制成。宝文为官名,宋代皇家收藏档案的地方叫宝文阁。
2.雅号:胡员外
周旋中规而不逾其间,动静有常而性苦其卓,郁结之患悉能破之。虽中无所有,而外能研究,其精微不足以望圆机之士。
这说的是葫芦做的水勺,胡员外取了葫芦外形圆润的音义而命名。
3.雅号:金法曹
柔亦不茹,刚亦不吐,圆机运用,一皆不法,使强梗者不得殊柜乱辙,岂不韪(wei,读三声)与。
这说的是茶碾,茶碾是由金属、陶瓷或石头做成,但以金属的更为贵重,中间有一道凹槽,因此谐音为“金法曹”。
4.雅号:竺副帅
首阳饿夫,毅谏于兵沸之时,方今鼎扬汤能探其沸者几希。于之清节,独以身试,非临难不顾者,畴见尔。
说的就是茶筅,是点茶中的重要工具,用竹筋制成,“军中副帅”就足以说明其在点茶中的重要地位。
5.雅号:汤提点
养浩然之气,发沸腾之声,以执中之能,辅成汤之德,斟酌宾主间,攻迈仲叔圉(yu,读三声)。然未免外烁之忧,复有内热之患,奈何?
说的就是注水点茶的茶瓶,“提点”是古代掌握司法和刑狱的官职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