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大礼三百,小礼三千,中国人的“礼”究竟有何讲究?

2024-09-18 10:37:11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各种社会生活中,各种不同的交际场合,礼节、礼数都多得惊人。先秦时人看周人礼仪,已有“大礼三百,小礼三千”之叹。《史记·孔子世家》借晏子之口,说当时儒家所理礼仪繁多的情况说,“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殚其节,当年不能究其礼”。容饰、登降、趋详之节都是指礼仪而言,诸种礼仪繁文褥节,不仅当世、甚至累世也难以穷究,可见古人眼里各种礼仪礼节之多了。礼仪是一种道德意义的人际交往行为规范。

可分为政治道德意义的政治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意义的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两种情况。用来明确、体认和协调政治行为以及日常生活行为中的人际关系。中国古代社会,道德的最高原则是尊尊、亲亲、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的家国同构的宗法等级社会秩序,诸种礼仪便是此道德原则的具体反映和体现形式。古人说“礼”,实际上是说的礼之义与礼之仪两件事。孔子用器”与“义”的关系来说明礼仪与礼义的表里关系。

名出有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礼,礼以行义”即各种名目的礼“器”是有意义的(有信),礼之义藏于其中,行礼即是通过有名目的器以行义。换句话说,礼义是人际相处的道理,即道德伦理,礼仪即是礼义的载体,礼义的信息通过礼仪传播出来,按礼仪行事,即是按礼义的要求行事。明了礼仪与礼义表里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礼仪的概念。本文讨论的,主要就是上述概念的礼仪在人际传播中的功能与作用的问题。

礼仪在中国古代人际传播中的功能作用及特点,可以分别从政治礼仪和日常生活礼仪两个层面来看。政治礼仪,古人按照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把与国家行为有关的各种活动赋予吉、凶、军、宾、嘉五种意义,归纳各种政治活动于相应的五种意义中,制定各相应意义下,自天子至百官卿士乃至庶民的政治行为规范,形成“五礼”。“五礼”即涵盖了古代社会全部政治活动的礼仪。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三书,按“五礼”体系编制,以后由三《礼》而来的汉唐明清历朝礼仪制度,也都是按此体系的脉络编制的。

“五礼”体系反映了古代政治礼仪的种类及施用场合。吉礼是与祭祀有关的天子至百官行事礼仪。天、地诸神祇,邦国祖宗,是三大主要的国事祭祀项目。五礼中各种活动的具体仪节,《仪礼》一书有详细记述,分为冠仪、婚仪、相见仪(包括朝会觐见)饮宴仪(包括国事燕饮乡饮酒、及冠、婚等活动中的饮宴仪)、丧仪、吊仪(士虞礼)、射仪(天子王室比射娱乐)、及礼服制、丧服制、礼器制等十七种种类。

历朝礼制因革损盖随时尚变迁,在具体的仪式用器用物上稍有变化,但基本内容大致相同。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礼仪,即尽在此五礼礼仪的涵盖之中了日常生活礼仪种类更为繁多,又有时代、地方、民俗不同的差异。大致上以家事、族事、社区群体、职业群体事为主,围绕衣食住行生活中的各种交际活动展开。有相见礼仪、饮宴礼仪、祭、冠、婚、丧、诞礼仪等类别。各类礼仪的细节也更多,如相见礼仪,就有师生、朋友、宾主、亲族、长幼、男女相见等不同细节。

与政治礼仪不同的是,各种政治礼仪均有明文规定,已成典章制度,日常生活礼仪,有的也见诸文字,如家法、家训、家规、族规、族谱、社条、乡约、民约等,但更多的是古老身言相传下来的习惯,人们不用翻书,在各种场合中,往往也知道该如何行事相处。日常生活礼仪,基本上是在人们世世代代的实际生活中体证、延续、缓慢地变革的。郭沫若有一个关于古礼的总结,简明地点出了日常生活礼仪与政治礼仪各自的特征:“礼,大言之,便是一朝一代的典章制度,小言之,是一族一姓的良风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