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你知道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和传说吗?

2023-04-07 10:44:1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气温逐渐回升,降水增多,为春耕播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农谚有云:“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除了是农事历法外,清明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纪念节日,祭祖和扫墓是其最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符号。这一切据传说起源于一个已失传多时的节日“寒食节”。

相传春秋时期,忠臣介子推为流亡的晋文公重耳割下自己的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因居于绵山。为了请介子推出山,晋文公亲自到绵山相邀,可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为了逼介子推露面,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不料介子推却和母亲抱着一株大树,宁愿烧死也不出山。晋文公伤心的下令把绵山改成介山,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每逢该节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饭已是追怀之意。

由于清明节气恰逢“寒食节”的第二天,宋代“寒时节”扫墓的风俗,逐渐融入到清明之中。再加上踏青、春游等习俗也在清明时举行,清明节便渐渐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在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对禁火、扫墓、踏青、植柳等习俗,描绘得淋漓尽致。南宋理学大家朱子还在其创作的《朱子家礼》中,专门对清明节的习俗和礼仪进行了简化规范。

唐玄宗时期,随着清明节扫墓被正式编入礼典,清明假期便与寒时节连在一起,成为那时继元宵假期之后,春天里的一个小长假。放眼古今,尽管清明的含义不断变化和丰富,但清明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却早已根植进了中国人的内心。无论是孩童、老人,还是乡人游子,每当清明时节,那青烟墓前,少不了的永远是对亲人、先贤或英烈无尽的缅怀和思念。这就是清明,一个农历的节气,一种情感的寄托,一份文化的传承。一炷香,一叩首肩,中华文化最纯粹的内核就这样得到了坚守与传承。

引用罗翔先生的一段话:我们今天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但似乎每一个节日都成为放纵的机会,也许只有一个节日例外,清明节。我从来认为,只有责任才能让我们的幸福变得厚重。道德本来就不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幸福,而是教导我们如何使自己无愧于我们已经拥有的幸福。清明的意义是什么?慎终追远,就是思考死亡。我们要去想,有一天我们会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在这个世界现在能够一呼一息。我们如何来过有意义的生活,如何在人生的终了觉得自己没有虚度。